《太极拳论注》:太极拳实战精髓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4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91

图片

2025大吉

NEW YEAR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
图片

关注武宗

天下武功

图片

图片

太极拳 招熟而懂劲·行拳若流水

图片

图片
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 

太极拳承载的东方哲学思想,蕴含着精妙绝伦的技法,堪称传统武术文化的璀璨明珠。《太极拳论注》对其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释,为我们深入理解太极拳的奥秘打开了一扇大门。

一、周身轻灵与连贯当我们练习太极拳时,周身务必达到轻盈灵动的状态。切不可使用后天养成的僵硬拙力,唯有如此,全身方能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轻快灵活之态。其中,动作的连贯性尤为关键,连贯就如同潺潺不息的溪流,绵延不绝。一旦动作出现脱节,有了间断之处,便极易被对手抓住破绽,乘虚而入。在气息的运用上,需使气息饱满且富有活力,同时精神要向内收敛。气息活跃能让身体的每一处都得到充分滋养,毫无滞碍;精神内敛则可让人保持镇定自若,不慌乱、不浮躁。从身体动作来看,不能有突兀的凹凸,也不能有断断续续的情况。一旦出现凹凸,就容易受制于人;若有了断续,便会被对手把握时机,这些都是导致失利的根源。力量的根源深植于脚下,自腿部发起,由腰部主宰,最终通过手指得以体现。从脚到腿再到腰,必须形成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,一气呵成。无论向前行进还是向后退步,只有达成这种整体的连贯性,才能准确把握时机,占据有利的形势。庄子曾言 “至人之息以踵”,意思是境界高深之人呼吸深沉,气息能够贯通头顶至脚跟。太极拳的呼吸特点便是如此,深长悠远,上可达头顶,下可至脚跟,所以说力量变化的根源在于脚。从脚向上传递到腿,从腿再向上延伸至腰,最后从腰向上贯穿至手指,这一过程完整连贯,一气贯通。因此,在太极拳实战中,用手指将对手发出去,使其摔倒,这绝非仅仅依靠手指之力,实则力量源自脚跟,只是对手难以察觉罢了。上半身的手部、下半身的脚部以及中间的腰部,各个部位都要相互呼应,紧密配合,如此才能自然地把握时机,占据优势。倘若某个部位未能把握好时机、占据有利形势,身体就会变得散乱无序,此时就需要从腰腿处寻找问题的根源。未能把握时机和占据优势,往往是因为手在动作,而腰腿却未动。若腰腿不动,即便手部力量再强,身体也会愈发散乱。所以,当感觉发力不畅时,一定要格外留意腰腿的动作。无论是上下、前后还是左右的动作,都要依靠意念来精准控制,而绝非仅仅流于表面形式。想要实现向上、向下,或者向前、向后,向左、向右的动作,都需先调动腰腿发力,随后才能随心所欲地完成动作。然而,即便动了腰腿,心中还需怀有知己知彼、随机应变的意识。若缺乏这种意识,即便腰腿在动,也只是盲目乱动。例如,若想向上发力,心中就需同时存有向下的意念。这就如同想要掀起一件物品,同时还要施加向下的压力,如此便能切断其根基,使其迅速倒下。这正是在描述与人交手时要随机应变,变化无穷,让对手捉摸不透,顾此失彼,待其自乱阵脚后,我方就可果断发力。二、虚实分明与连贯练习太极拳,务必要将虚实分辨清楚。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其虚实之分,全身各个部位也都遵循这一虚实原则,并且全身要像链条一样,一节一节紧密连贯起来,不能有丝毫的间断。无论是练习套路,还是与人交手,都要准确把握虚实。这里的虚实并非固定不变,而是完全依据对手的意图来确定:当对手力量强劲、攻势猛烈时,我方应以虚势应对;当对手力量薄弱、攻势较缓时,我方则用实招出击。实的状态可以瞬间转变为虚,虚的状态也能即刻化为实。倘若对手无法洞悉我方的虚实变化,而我方却能精准把握对手的意图,那么取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。全身各部位的连贯,“节节” 二字,意味着要将身体练就得如同空灵之境,毫无阻碍。当达到这种空灵状态时,身体各个部位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,不会相互牵扯,这样对手就难以牵动我方,我方则能稳如泰山。尽管身体各部位看似独立、互不牵连,但在实际运用时,又能像常山之蛇一样,一节一节紧密连贯起来。攻击其头部,尾部会迅速响应;攻击其尾部,头部会立刻回应;攻击其中间部位,头部和尾部都会同时作出反应,只有达到这种境界,才能真正称之为轻灵。例如,一根重达千斤的铁棍,若未经练习,常人会觉得它沉重无比,然而力气大的人却能够将其举起;而一条仅有百斤重的铁链,即便力气再大的人也难以将其完整举起,原因就在于铁链被分成了若干节。尽管铁链分成了多节,但它依然保持着连贯性,练太极拳也是同样的道理。长拳,其气势犹如长江奔腾、大海咆哮,波澜壮阔,连绵不绝。太极拳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称为长拳。杨氏所传承的拳法中,既有太极拳,也有长拳,二者名称略有差异,但本质内涵却相通相近。三、十三势与太极内涵太极拳的十三势,包含掤、捋、挤、按、采、挒、肘、靠这八种手法,它们对应着八卦;还有进步、退步、右顾、左盼、中定这五种步法和身法,对应着五行。其中,掤、捋、挤、按对应坎、离、震、兑四个正方向;采、挒、肘、靠对应乾、坤、艮、巽四个斜角。而进退顾盼定,则对应着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太极拳的各种招式以及掤、捋、挤、按等基本动作在前文已有提及。原书注释表明:以上内容是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,其初衷是希望天下豪杰通过练习太极拳,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,而并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普通的武术技艺。太极,源自无极,是阴阳的根源。阴阳由太极衍生而来,而太极本就是无极的状态。太极拳的精妙之处就在于,每一个动作、每一个细节都要区分虚实阴阳,这也是它被称为 “太极” 的原因。当身体静止不动时,宛如一个完整的太极,蕴含着无尽的能量与和谐;而当身体稍有动作,阴阳便随之分开,产生变化。在与人交手时,要把握好分寸,既不能用力过度,也不能有所欠缺,要随着对方的动作自然屈伸。这就是说,在与对方接触的过程中,要时刻紧跟对方的动作,对方弯曲,我方就伸展;对方伸展,我方就弯曲,与对方紧密契合,既不脱离,也不硬抗,避免出现用力过度或不足的弊端。当对手刚猛进攻时,我方应以柔顺之法化解,这便是 “走”;我方顺着对方的力量,使其陷入背势,这便是 “粘”。若对方刚猛,我方也以刚猛相对,就会形成两强对抗的局面;而对方刚猛,我方以柔顺应对,就不会产生冲突,不妨碍便能巧妙地化解对方的力量。一旦成功化解对方的力量,对方就会失去控制,陷入背势;而我方则顺势占据主动,处于顺劲状态。以顺劲去粘住对方的背劲,即便对方力量强大,也难以施展。对方动作迅速,我方就快速响应;对方动作迟缓,我方就慢慢跟随。尽管变化纷繁复杂,但其中的原理始终如一。我方动作的快慢要依据对方的快慢来调整,不能自行随意决定,如此才能自然地与对方粘连不断。然而,若两臂不能完全放松,还残留着一丝一毫的拙力,就无法如此巧妙地跟随对方。若两臂用力,就容易自作主张,无法舍弃自身的想法去顺应对方。由于动作的方向和快慢各不相同,所以变化多种多样。但无论如何变化,我方粘随对方的原则始终不变。四、由着熟到懂劲再到神明练习太极拳,需先将招式练得娴熟自如,然后逐步领悟懂劲的诀窍,最终通过懂劲达到神明的境界。但这并非一蹴而就之事,若不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,是难以真正领悟贯通的。将招式练熟,就是通过反复练习拳法来强健体魄,通过推手来将所学拳法应用于实战。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砺,自然能够领悟懂劲的奥秘,进而达到神明的高深境界。练习太极拳时,要保持虚灵顶劲,让气息下沉至丹田,身体保持中正不偏不倚,虚实变化要让人难以捉摸。无论是练习套路还是进行推手,都要有虚灵顶劲、气沉丹田的意识。不偏不倚,就是立身要端正,不歪斜、不偏移;忽隐忽现,就是虚实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,让人难以预测。当与对方粘手时,若感觉左边受力较重,那么我方与对方相粘的左边就应立刻化为虚势。右边同理。“杳” 的意思是不可捉摸、难以揣测。与对方相粘时,要顺着对方的意图巧妙化解,不能有丝毫的抵抗,让对方处处落空,无计可施。对方向上仰,会感觉我方高不可攀,仿佛在触摸天际;对方向下俯,会觉得我方深不可测,犹如面临深渊;对方前进,会发觉我方的招式绵绵不绝,难以企及;对方后退,会感到我方步步紧逼,无处可逃。这些都表明我方能够与对方紧密粘随,使其无法得力。技艺高超的太极拳高手,能够做到一根羽毛飘落其上都能敏锐感知,一只苍蝇、一只小虫停歇也能即刻察觉。别人难以洞悉他们的意图,而他们却能精准把握对方的动向。英雄能够在武术对决中所向披靡,正是因为达到了这般境界。能做到羽毛、虫蝇落身都能感知,这是形容高手在与对手接触时,不与对方硬顶的高超技巧。只有技艺登峰造极之人,才能拥有如此敏锐的感觉,稍微触碰就能迅速察觉。若功夫修炼到这种程度,动作自然会轻盈灵动,别人自然难以捉摸,而自己却能洞察一切。武术流派众多,虽然招式各有不同,但大致上无非是强壮者凭借力量欺负弱小者,动作敏捷者战胜动作迟缓者。有力气的击败没力气的,手速快的胜过手速慢的,这都是先天具备的本能,与后天的学习和功夫并无太大关联。这里所说的是外家拳术,其派别繁杂,大多依靠力量和速度取胜。然而,仅仅依靠力量和速度取胜,若遇到力量比自己更强大、速度比自己更敏捷的对手,就必然会失败。这仅仅是依靠先天的本能,而不像太极拳术,无需依赖力量和速度也能克敌制胜。看看 “四两拨千斤” 这句话,显然不是依靠力量取胜;再瞧瞧老人都能抵御众人的情形,速度在此时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?太极拳的精妙之处,就在于能够以微小的力量去拨动巨大的力量。即便对方拥有千斤之力,只要我方顺着对方的力量,使其陷入背势,那么对方的千斤之力也将毫无用武之地。对方的快速动作是其自身的行为,若遇到精通太极拳术的人,用手粘住对方,对方想要动弹都难,又何谈快速呢?立身要像平准一样平稳,不偏不倚;动作要像车轮一样灵活,运转自如。立身能够像平准一样平稳,是因为保持了虚灵顶劲;动作像车轮一样灵活,是因为以腰部为核心,身体各个部位都能随着腰部的运动而灵活转动。五、偏沉与双重偏沉便能巧妙跟随对方,双重则会导致停滞不前。那么,什么是偏沉便能跟随,双重则会停滞呢?举例来说,当有两个部位与对方相粘时,如果力量平均分布,彼此的力量相互抵触,就会形成对抗的局面,这就是双重。一旦出现双重,两人就会陷入僵持,最终往往是力量大的一方获胜。若两个部位的力量平均,此时放松其中一个部位,这就叫做偏沉。倘若我方能够做到偏沉,对方即便力量强大,也难以施展,我方就可以巧妙地化解对方的力量。我们常常看到,有些人练习了多年功夫,却仍然无法灵活运用,总是被别人控制,这就是因为没有领悟双重的弊端。即便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,要是还存在双重的问题,就难免会在某些时候被对手控制,无法及时化解对方的力量。若想避免这个问题,就必须明白阴阳的道理。粘就是走,走就是粘,阴离不开阳,阳离不开阴,阴阳相互协调配合,才算是真正懂劲。若想避免双重的弊端,就必须领悟阴阳的真谛。阴阳其实就是虚实。一旦稍微察觉到双重的迹象,就要立刻转为偏沉,虚的地方为阴,实的地方为阳。虽然区分了阴阳,但仍然要保持粘连不脱,这样既能粘住对方,又能化解对方的力量。阴离不开阳,阳离不开阴,就是说对方力量实的时候,我方用虚来应对;对方力量虚的时候,我方又用实来应对。所以阴可以转变为阳,阳也可以转变为阴。阴阳相互配合,并没有固定的模式,完全是根据对方的意图而变化。倘若能够依据对方的意图,用虚实应对得恰到好处,丝毫不差,那才是真正领悟了懂劲的精髓。懂劲之后,越是练习就越能达到精湛的境界。用心去体会、琢磨,就能逐渐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。懂劲之后,可以说算是踏入了太极拳的大门。但切不可间断练习,必须每日坚持练习,对每一个动作、每一个细节都要深入琢磨,倘若有所领悟,就要牢记心中。心中一想,身体就能自然地做出相应动作,没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,技艺也就会越来越精湛。太极拳的精髓在于舍弃自己的主观想法,去顺应对方,然而很多人却错误地舍近求远。太极拳不能自作主张,要处处顺应对方的动作。对方的动作必然有其方向,我方就应顺着这个方向顺势而为,丝毫不做抵抗。这样对方就会因用力过度而落空,甚至摔倒。倘若拘泥于固定的手法,不懂得跟随对方的变化,这就叫做舍近求远。这正所谓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,学习太极拳的人不可不仔细分辨。太极拳与对手粘连时,就是要在紧密粘连之处准确应对,丝毫不差。只要稍微偏离一点,就会错失时机,失去优势。这篇太极拳论,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关键的要点,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、敷衍了事的。若不是具有极高悟性的人,是难以领悟其中的奥秘的。以前的师父不肯轻易传授,不仅是要挑选合适的传人,也是担心白费心血。太极拳的精妙之处,都凝聚在这篇论著之中。没有极高的悟性,确实难以理解。由此可见,我们绝不能仅仅将太极拳当作一种普通的技艺来看待,它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